2)第662章 贞观之始_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殖技术来获得胡人、蛮夷的信任。

  但是这科举制度还是比以前的察举制要先进。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王玄景这个世家高门子弟怎么会如此精通这些骗人的把戏。实际上这些东西在王氏海外开拓的时候总结出来的。

  实际上科举制度,从一开始的时候,录取的士子九成九都是世家子弟。因为这個时代知识依旧处于半垄断状态。

  那些寒门士子、平民怎么可能读书读得过那些世家子弟。

  人家都将你的底子摸的清清楚楚了,你一动手,人家就知道你要干什么了。这还怎么斗?

  所以这些人彻底没了在大唐中争斗的心思,只能老老实实的在朝廷的命令下前往边疆胡人、蛮夷之地。

  同时强调了僧众道人需要忠诚爱国。

  各地寺庙道观都必须增设英烈祠。同时朝廷也会设定一个官方的英烈祠。

  接下来对于留在中原之地的僧众道人,朝廷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王玄景特意写了一封《宗教事务管理奏疏》。

  也只有等科举制度发展了一两百年之后,寒门和平民子弟才会一点点占据上风。

  这些东西在那些文化及其落后的土人部落中,发展的非常好。

  规定了僧众道人的行为规范,违反这些禁令,是要受到惩罚的。

  科举制一经出现,王氏就发现了这种制度的好处,有没有才学,考试一下就知道了。虽然考试并不能考出来所有的人才,但是总归是可以将大量人才选拔出来。

  王氏在开拓海外的时候,因为遇到了很多几乎没有什么文明的土著部落,他们根本礼仪,难以沟通,但是一旦用宗教、神明来和他们沟通,效果就会变得特别好。

  王玄景对于科举制度是支持的。

  看到这种情况后,王氏特意研究了大量传教的手段和各种障眼法。

  借助宗教的演示,让那些胡人、蛮夷更相信他们拥有超凡的神力。

  很多时候察举制已经成了一个摆设,并不能为国举才。

  每年祭祀天地太庙之后,还要前往英烈祠进行祭祀。

  因为很多寺庙都占地广阔,在清退了大量僧众之后,很多寺庙的房屋都空置了下来,这些房屋质量都不错,朝廷于是将一部分寺庙空出来的房子改成了书院。

  还有一些小寺庙或者不适合改的,则是被分配给了周围的百姓。

  如今王氏又将其中一部分教给了这些僧道。经过王氏改良总结之后的传道之法,比他们自己教派中的可是先进了不知有多少。

  要知道他们以前想要做官,只需要找亲朋好友举荐就好了,出现科举后,想要做官就必须要考试,而且还是和那些寒门、平民一起考试。

  那些世家门阀即便是心中很不情愿,但是在面对李世民之后,他们也不得不低头,毕竟这位可是一个马上皇帝,真要是和他对着干,他要是杀起来可绝对不会手软。

  前隋时期,科举制度每一次录取的人数很少,同时门槛也很高,这一次王玄景准备扩大人数。

  另一方面,他们也明白现在科举,他们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所以在李世民的坚持下,科举制度还是通过了。

  请收藏:https://m.bq6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