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五十二章 六甲正兵_仙侠版水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根。

  见此,唐恪毫不客气地当面羞辱郭京说:“老兵儿戏,果能了否?”

  郭京被唐恪问得一声不吭。

  见此,唐恪转身便走。

  等唐恪走后,郭京对其他官员说:“郭某不教唐相公测灵根,只因他乃一俗吏,昏懦无能,又无抗元之心,郭某既说会用六甲正兵,自然可证之。”

  对于目前局势的危险性,唐恪早已有所察觉。

  甚至早在唐恪刚刚当上宰相之际,唐恪就知道,大元军不是宋军能抵挡得住的。

  所以,上任后,唐恪便与耿南仲、聂昌等主和派一道,致力于与大元帝国议和,希望通过谈判来阻止江鸿飞伐宋。

  然而,对于赵宋王朝一厢情愿地求和,大元帝国始终不给予正面的回应。

  而且,赵宋王朝还屡次出兵挑衅大元帝国。

  唐恪见此,心知不妙,多次提醒赵桓:“大元必将南下入侵我大宋,陛下当早做准备。”

  唐恪认为,大元帝国不肯谈,宋军又打不过大元军,赵桓最好的选择只能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唐恪于是力劝赵桓早日离开东京前往长安,避敌锋芒,然后召集天下之兵,与大元帝国全面开战。

  唐恪对赵桓说:“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

  唐恪甚至考虑到,京畿禁军以及天子卫队可能会留恋亲眷与故土,不一定愿意护卫赵桓离京,所以他又建议赵桓速召四道总管领兵护卫赵桓前往陕西。

  赵桓被唐恪给说服了,觉得唐恪说得很有道理,因此接受了唐恪的建议。

  可不等唐恪着手张罗此事,赵桓便跟何栗说了唐恪的建议。

  何栗一听唐恪要蛊惑赵桓跑路,坚决反对。

  何栗对赵桓说:“当年周室东迁,亦无唐恪之害大也。唐恪此举,乃同不肖之子卖爷田也。”

  赵桓身旁的内侍们舍不得繁华的东京汴梁城,不愿意去苦寒的黄土高坡,所以也都不赞成唐恪的建议,他们纷纷劝赵桓留在东京。

  见众人全都反对离京,赵桓遂幡然而改,绝口不再提西幸长安一事。

  后来,当唐恪来催促赵桓赶紧动身时,赵桓很生气,他狠狠地用脚跺着地面说:“朕当死守社稷!”

  唐恪当即傻眼,他想不明白,赵宋王朝都如此危急了,赵桓怎么还反复无常?

  而在民间,汴梁城中的军民普遍认为,唐恪是一个俗吏,昏懦无能,人们甚至想找机会揍他。

  所以,郭京这么说唐恪,也很正常,不少赵宋王朝的大臣也没有因此怀疑郭京是在狡辩。

  这天晚上,唐恪乘轿外出,被百姓发现。人们皆向他抛砖扔瓦,将他手下人用来照明的灯笼都打破了。

  在忠心的小厮和亲卫的保护下,唐恪果断弃轿换马,才得以逃脱一命。

  回家后,唐恪立即上书请求致仕。

  侍御史胡舜陟也趁机上奏,弹劾张邦昌、唐恪与聂昌。说张邦昌、唐恪和聂昌智虑短浅,不能经画边事,又说赵宋朝廷若继续留用唐恪与聂昌这几个奸臣,则所有政事不修,威刑不振,人材无一可用,将士不肯用命……

  赵桓也觉得,唐恪已失人心,不适合继续担任宰相,遂免去其少宰职务,让他担任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兼侍读。

  而张邦昌和聂昌现在都在大元军中议和,不便处置他们,因此暂且作罢。

  唐恪罢相后,赵桓任命何栗为门下侍郞,成了赵宋王朝的新宰相。

  唐恪被赵桓罢免了之后,郭京和他的六甲正兵,又被提上了日程。

  作为军事主管的孙傅,见大元军马上就要兵临城下了,每日都在苦思破敌之策。

  这天,孙傅翻开诗卷,试图从中找到破敌的灵感。

  当孙傅翻开宋仁宗时代丘浚所写的一卷诗经,也就是《观时感事诗》时,其中一句“郭京杨适刘无忌,尽在东南卧白云”引起了他的注意。

  孙傅心想:“那郭京说不准真是一个奇人异士,或许他的六甲正兵真能解救我大宋,可惜他被唐恪一言否之,不如问问何栗,此人是否可用?”

  请收藏:https://m.bq6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