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小说《水浒传》赏析_清代·陈端生·龙凤再生缘·第十八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水浒传》深深扎根在我们民族的土壤中,以它深邃丰厚的历史内容,色彩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我国文学的骄傲,成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宋江起义虽发生在北宋末年,但从南宋起就已成为喧腾众口的故事,在北方(包括太行山地区、山东地区)和南方(包括安徽、浙江一带)广泛流传,并进入说唱文学的领域,成为说唱艺人最喜爱的题材。龚开《三十六人画赞》初次完整地记录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罗烨《醉翁谈录》记载了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说话”的名目。如《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石头孙立》等。它们是各自独立的英雄故事,属“小说”的范围。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为我们展现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主要描写了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三件事,末尾还提到张叔夜招安、征方腊、宋江封节度使。这表明“水浒”故事从独立的短篇开始联缀成一体,从“小说”进入“讲史”的领域。元代出现了一批“水浒戏”,包括元明之际的作品在内,存目有三十三种,其中有六种剧本保留下来了。在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高文秀的《双献功》等作品中,水浒英雄从三十六人发展到七十二人,又发展到一百零八人。对梁山泊这个起义根据地的描写也接近《水浒传》了。宋江、李逵的形象得到比较集中的描写,更为生动、突出。在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话本、戏曲基础上,经伟大作家的再创造,《水浒传》在元末明初诞生了。《水浒传》作者,传说纷纭,但大抵不出罗贯中、施耐庵二人。罗贯中生平在《三国演义》鉴赏里已有介绍,这里不赘述。施耐庵生平材料极少。明人记载多说他是元末明初钱塘人。从二十年代起,就有人提出施耐庵是苏北人。后陆续发现《施氏族谱》,淮安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铭》等材料。近年来,江苏又进行大量调查,发现了一批文物,主要有施家桥出土的《施让地券》、《施廷佐墓志铭》、《施氏家簿谱》(《施氏长门谱》)等。据此,有人对施氏生平作如下勾勒:施耐庵系元末明初人,名子安,又名肇端,字彦端,耐庵为其又字或别号。“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至顺间“乡贡进士”,流寓钱塘。曾入张士诚幕,张败后,隐居白驹著书,避朱元璋徽辟居淮安,卒。乃孙迁其骨归葬白驹乡间施家桥。但对上述材料的可靠性,专家多有怀疑,因为《施氏家簿谱》中所载施彦端是否就是施耐庵证据不足。只要这一点无法确证,其余材料的意义都不大了,因为那只是证明了施彦端及其后代的情况,与施耐庵无关。在

  请收藏:https://m.bq6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