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565章 孙策的真正实力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五万人左右,这还没算紧急情况下加征的临时守城的民兵。

  或许有人会对这个数字觉得诧异:为何这个时代的江东政权战争潜力也隐隐然有些爆棚的趋势?如果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江东再发展上十年,也不一定凑得出十五万机动作战部队吧?

  这就要涉及到很多蝴蝶效应的影响了:

  首先,这一世的孙策,统一江东的过程中少了很多波折,少打了至少三四年内战。毕竟他本人没有被江东世家反噬,是他父亲孙坚吸走了全部仇恨,孙策对江东的镇压和屠戮也对应地少了很多。

  另一方面,内战的提前结束后,孙策就跟历史上他弟弟那样,提前进入了种田发展+抓山越奴隶、归化山越领土的发展路线。而偏偏最近这两三年的和平种田发展期,又赶上了另一个场外的利好因素——林邑稻也就是双季稻的普及。

  众所周知,因为李素的先知先觉、让人开拓南中找到了林邑稻,益州政权早在192年就开始小范围试中林邑稻了。

  后来又经过两年的严格管控和繁衍、加大种子贸易输入,刘备阵营是在194年实现益州全境稻作区全部种植一季林邑早稻,荆南地区也在195年全部种上了。

  而林邑早稻这种作物,毕竟不是什么“杂交水稻”或者别的“种子每年要重新买”的高科技玩意儿。这东西是前一年收割下来的稻谷就能直接当下一年的种子播种下去的。

  随着刘备阵营大范围把林邑稻投入食用,民间家家户户留种子,这东西事实上已经不可能被控制了。

  而孙策阵营是天下诸侯当中当时仅次于刘备阵营重视水上贸易的,而且那么大的事儿消息也瞒不住,因此孙策军得到最初的少量新式道种,甚至还比刘表稍微早了两个月。

  最终孙策和刘表,都是在195年开始,小范围种植林邑稻以求繁衍获得更多种子。在发现这玩意儿确实能多收一波后,民间贸易更是疯狂加大高价买粮。

  一石益州或荆南出产的林邑稻,在扬州市面上一度暂时能卖到相当于两三倍于传统晚稻的价钱——

  再贵的话也不可能,因为孙策可以靠着已有的稻种几何级数多繁衍一两年,也能得到足够多的种子。而且这种昂贵的行情也就持续一两年,等种子普及后就不会再忍受溢价了。

  于是,扬州和荆北地区,分别是在195年实验性小规模种植林邑早稻、196年种植面积就达到了几个郡的规模,今年197年更是达到了全境普及的程度。

  和平种田期和高产新作物的普及这两个重大利好撞到一块儿之后,导致孙策治下的扬州,最近两三年发展极为迅速。196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逼近一成了,大约在八点几百分比,到197年正式破一成。

  考虑到育龄青壮年

  请收藏:https://m.bq6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