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82章 盐商(求月票兄弟们)_大明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苦,偏黑灰色。

  富人吃的是精盐。

  但同时,精盐又分好多种。

  就像是皇帝,一般都吃青盐,也就是湖盐,而且还是其中的红盐。

  偶尔像是卫藏国,也会千里迢迢朝贡来自于喜马拉雅的红盐。

  岭南有时候还会贡献一些珊瑚盐,不仅能够吃用,而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其实味道没什么区别,毕竟食材好,舍得用香料,但就要一个规格在那。

  盐谁都会煮,但提炼的水平不同,所产的精盐自然也就不同。

  这就是生产力。

  一旁的都转盐运使也汇报着:“如今两淮盐场上百个,其中大盐场三十座,灶民万余人……”

  自唐宋之时,盐税占据赋税的半壁江山,而在明初,则施行开中法,即盐商运粮至边关,从而获得盐引,得以卖盐得利。

  除了粮食外,还有纳钞中盐法、纳马中盐法、纳铁中盐法及纳米中茶法、中茶易马法等。

  也是如此,晋商,陕商兴起。

  也是因为大量的盐引被商人赚取,所以明初的盐税并不高,这部分的利润间接贡献给了边军。

  毕竟边军的粮食,衣物,药材等等多由盐商转运,再加上军屯保障,朝廷得以不废一个铜子,就养活数十万边军。

  不过随着权贵高官纷纷倒卖盐引,导致开中法败坏,纳银法成为主流。

  也是如此,纲盐法施行,将商人所领盐引编成纲册,分为十纲,每年以一纲行积引,九纲行新引。

  具体特点就是:盐商世袭,官产民销。

  朝廷想得好,稳定的盐商财力充裕,足以兜售官盐。

  但盐商们一边卖官盐,一边又是最大的私盐贩子,可以说赚两边钱。

  而这时,边军补给不足,军屯又败坏,朝廷又发饷不及时,以至于边军溃逃,成了明末义军重要组成部分。

  后来,他参考清朝,施行票盐法,不拘与商人大小,只要给钱就卖盐引,让其自行售卖。

  这样一来,运、销都不归朝廷管,甚至打击私盐也不用了,不知道省去了多少的麻烦,但却得罪了大盐商。

  所以,盐政是国之大计,不得不察。

  听完了汇报,皇帝就转身去了附近的盐场,真切实地的去看看那些灶民。

  在绍武初年废黜贱籍后,对于灶户就不再采取世袭制,而是进行招募制。

  再加上大范围的晒盐法普及,使得盐民数量骤减。

  也是如此,对待这些灶民,不能再采用以往的那种无本的征盐法,而是行饷钱法。

  每月按时发钱,不允许灶民私藏,或者倒卖,从源头掐断私盐。

  行走在盐田边,感受着海风的洗礼,朱谊汐忽然问道:

  “盐商如何了?”

  司徒鹤一愣,忙道:

  “按府、县划分,县为小盐商,不得超过二人,府为大盐商,不得超过三人,盐商们每年花钱买盐引,再运往各地,不再行垄断买卖,官盐价格大

  请收藏:https://m.bq6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