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52章 教化之道_大明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军户是可以参加科举的,都是良籍。

  士农工商,除了商人和贱籍之人,都可以为考科举,鲤鱼跃龙门。

  如李东阳,高拱、张居正等,就连盐户子弟,都出过15个庶吉士。

  有专家统计过,在明代1千多名庶吉士中,农户子弟620人,军户子弟333人,匠户子弟37人。

  景泰年间至后,每100个进士中约有30个是军户出身。

  但这些只是内地军户,边镇的军户,可是惨不忍睹,粮食有时候都无法保障。

  普通人看到朝廷开疆拓土舒服了,但对于那些军户们来说,来到这贫瘠之地,后勤都无法保障,简直是要命的地方。

  而到了满清时期为何可以了?那是因为驯服了蒙古人,采取了自治羁糜手段。

  像是伊犁将军,乌苏里台将军等,基本上只是协调那些部落,象征性地驻扎几千人。

  明朝就不行了,光是山西大同,就驻扎着五六万人,补给压力太大。

  乾隆平定准噶尔人,补给压力太大,无法驻兵镇压,索性就一股脑地就给屠了个干净,去了根。

  所以,朱谊汐在收服漠南蒙古诸部后,就要求千户、百户必须建立寺庙、学堂。

  蒙古人要么读书,为大明鞠躬尽瘁,要么去当和尚,为大明向佛祖祈福。

  剩下的就放羊,给大明经济做贡献。

  “所以,效仿漠南,广设社学?”

  朱谊汐摸了摸下巴,思量起来。

  对于社学,他倒是乐意去弄,但朝廷在钱财方面能抗住,读书人却不好找,即使是启蒙老师,也是稀缺的资源。

  当老师才几个钱?随便去操持算盘当账房,一年赚得多了。

  “这可是个难题。”

  朱谊汐想了想,直接让人找来了朱谋。

  他从户部尚书跳到了礼部尚书,日子倒是清闲了。

  朱谋上过几年宗学,识文断字倒是可以,但操持礼仪来那是难为人,索性就交给了两位侍郎。

  外交等于无,会试也过去了,他倒是闲得厉害。

  听到皇帝传召,家仆们满脸欢喜,有条不紊地准备官袍。

  一旁的夫人,则抱着儿子出来,笑容满面:“这六部尚书,就属你最忙。”

  “朝廷大事,你懂什么。”

  朱谋看在儿子份上,懒得跟她计较。

  “我倒是不懂。”

  夫人把儿子交给乳娘,这才凑近道:“听说吕尚书从甘肃回来,就直接入阁。”

  “内阁多了一人,再添一人也定是无妨的,皇帝最信任伱,事也忙得最多,怎么也得犒劳下……”

  “胡闹!”

  呵斥了一句,朱谋却心生波澜。

  以往内阁三人组极为稳固,如今平衡打破,变成了四个人。

  就像这婆娘说的那样,四个人,五个人做事,没什么差别……

  整理好衣裳,朱谋带着心事,来到了山庄。

  “挤点羊奶来,给奶娘喝。”

  夫人则撇撇嘴,看着丈夫离去,心道,这男人就得有上进心,还得是我这贤妻来引火。

  “夫人——”奶娘受宠若惊,夸张的山峦急动,好似在说,就我这样还用补奶?

  “这是给少爷壮身子,你必须喝。”

  夫人不由分说道:“听说宫里的皇子们如今都喝起羊奶,壮实的很,咱少爷还小,怕是不好沾染,你喝也相当于他喝了。”

  请收藏:https://m.bq6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