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88章 轻徭薄赋_大明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且不说,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加征三饷,尤其是辽饷,贯穿三朝,成了惯例。

  而辽饷有多少?最多时不过九厘。

  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

  换句话说,一两白银等于一千厘。

  明朝涉及最大的辽饷,其实不过是每亩多加了九文钱罢了,换成粮食不过数斤。

  但要知道,张居正时期的一条鞭法,早已将所有的赋役完全合并在一起,全国农夫也就只有一种税。

  而辽饷的征派,是朝廷自己打自己脸,失信于民,自然而然一开始就歪了。

  征税而不反腐,则让加派沦为贪官所用,百姓被鱼肉,再加上天灾人祸,造反也就不希奇了。

  幕府时代则塑定了新规,土地的上中下之分,不再是按地亩来划土地的肥劣,而是按照省来划定。

  迁都北京后,户部塑造新规,将天下省份定为三等。

  一等每亩纳钱三分,二等两分,三等一分。

  第三等每亩只纳十文钱。

  以湖广二省、江南三省、广东、浙江、山东、河南、河北、四川等十一省为腹心省份,平原较多,故为第一等,纳银三分(三十文)。

  二等为中等之地,如福建、山西、陕西、顺天府寥寥数地,纳银两分。

  而第三等为贫瘠之省,则是广西、云南、贵州、甘肃、绥远五省,朝廷最大的希望就是他们能自给自足。

  纳银一分,十文钱,看上去也是个大负担。

  相较于洪武时期的三十税一,已经算是数倍了。

  虽然说不计土地肥瘦,只按照接身份来征税,有些太冷血,但考虑到此时的行政效率,程序越复杂,越容易给人钻空子。

  傻瓜式的方法最合适不过。

  除了税率外,与前朝最大不同在于,绍武朝廷彻底甩开了祖制。

  没有了祖制的包袱,就能甩开膀子对于所有土地进行征税。

  没错,朱元璋心疼百姓赋税重,所以规定全国赋税额度不变,每年只征三千万左右。

  例如,某府规定赋税一百万石,当时有十万人承担,而过了两百多年后,人口土地增加数倍,赋税平摊下反而更低了。

  而这就形成了财政危机,时境过迁,面对的状况不同,开支自然就不同。

  而如今,在幕府然后行使在江南,再扩充到北方后,朝廷不再管什么祖制,对于所有的土地进行征税。

  如此一来,就和历史上的满清一样,赋税大增。

  保守估计,如果南北同时缴税,朝廷光是田赋,就能征收三千万块银圆。

  加上商税,突破四千万只是等闲。

  这还是免除三饷的结果。

  “丁赋合一后,又修养生息了三载,即使亩征三分,百姓也能承受住。”

  赵舒轻声说出了一个不怎么合乎规矩的话,但却是实情。

  “只消整顿官场,这等赋税,便不足为患。”

  “朝廷正在征战,不宜出乱,过一

  请收藏:https://m.bq6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