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三二章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_大明之五好青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刘时敏是个懂分寸的,要说他们这些人不捞钱是不可能,但在红巾军的地盘上终究还得懂规矩,这种时候把本地粮食外运是激起众怒的。这种人必须迅清理掉,正好也让其他那些跟随刘时敏来的内官都清醒点,这些人有九千岁的,这个最多送回去,有客氏的,这样的敢搞事情就直接弄死。

  那军官立刻行礼出去,倒是曾樱不动声色。

  “曾知府,您知道什么是人间蒸吗?”

  杨信说道。

  曾樱淡然地摇了摇头。

  杨信拔出匕,在外面接了一点雨滴然后放到蜡烛上,很快那雨滴逐渐化作水汽消失。

  “这就叫人间蒸!”

  杨信说道。

  曾樱微微一笑。

  他知道杨信就是威胁他,敢贪墨救灾款就让他也人间蒸。

  这里就交给曾樱了。

  这些地方官并不缺少处理此类事务的能力,只是做不做,有没有能力做而已,实际上无锡这样的地方有在这个时代能做到的最完善赈灾体系,和这次一个级别的水灾,万历三十六年就生过一次。那次被称为两百年未有,但这次则被称为尤甚那一次,那次万历直接下旨先由户部五万,紧接着又下旨南京截流五万税银,随后又下令调盐税十五万,再移山东税银五万,前后半年连续三十万两赈灾。

  赋税蠲免。

  民间士绅捐粮,茅元仪那次自己捐出一万石。

  官仓放存粮。

  操江都御史丁宾数万石救济。

  湖广商人陈北畴带着八百石米原本是来出售的,最后看灾民可怜,一边走一边送,送完空船回去了。

  再就是种植能够迅提供食物的粮食,比如徐光启在家乡种地瓜就是那时候,他还引种芜菁,这种水灾最难熬的不是这时候,这时候努力一下还是能找到吃的,比如说鱼,水生植物,野菜之类,都能充饥。

  真正最难熬的是粮食减产甚至绝产后,到了冬天什么都找不到,那就真是一家人等死了。

  所以必须种地瓜之类。

  杨信已经让人从福建和广东向这边顺便运输一批地瓜,然后在那些退水太晚无法种稻的地方种地瓜,主要是这东西可以吃地瓜秧,这样在收获之前这段时间还能补充些食物。再晚退水的就只能种芜菁了,一战德国最艰难的封锁期,就是靠这东西扛过去,一九一六年与一七年之间的冬天,被德国人称为芜菁之冬。

  不得不说徐光启是睿智的,他一下子就找到了最适合的两种渡荒作物。

  可惜推广的地方不对。

  地瓜和芜菁很难在江浙这种地方在灾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毕竟这里不遭灾的时候,根本就不需要吃这个,甚至连大麦在这一带正常年景都不受欢迎。

  如果徐光启能够真正全力在北方推广这两种作物,说不定饥荒还能减轻。

  当然,他肯定没有这种能力,杨信目前无论天津垦荒还是推广新

  请收藏:https://m.bq6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