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零三章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_大明之五好青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明版平西王……

  好吧,不是平西王,而是镇南王。

  杨信得到的封爵是镇南王。

  虽然理论上作为郡王,他得以古代的郡级地名来封王,但这时候大明之前封的几个蒙古郡王也都没按这个规矩,而且这个头也不是天启开的。

  他曾曾祖最先封出的顺义王。

  虽然那时候顺义王只是封号,到他才正式明确为郡王,但也代表着完全没必要非按照规矩……

  再说封王本身就不是按规矩。

  所以最终杨信获得的爵位是大明镇南王,以镇南王世守南京,总督江南江北及浙江军政,开镇南王幕府准其自行设置僚佐,以镇南王监管三地税收及财政。至于三地巡抚,布政使及按察使等官员,理论上当然还是各司其职,至于镇南王不准他们各司其职就是另一回事了,反正理论上这三省还是朝廷的三司体系。

  尤其是司法。

  这个理论上还在按察司体系下。

  不过杨信以四民大会推举出了新的南京都察院和大理寺,虽然天启撤销这两个机构,但杨信无非就是改个名称……

  实际上不改也行。

  所以按察司就算重新设立也没用。

  地方官都是杨信提名,这时候都是地方官审案,人家就不往按察司报后者又能这样?同理还有布政司,地方事务就是不上报布政使,而是直接报镇南王幕府,那布政使又能把地方官怎么样?

  总之这就是个遮羞布,一个朝廷在江浙统治权的遮羞布。

  只不过裁撤南京五军都督府及三地卫所,统一改为受镇南王节制的民兵体系,其实这时候天启连北方的卫所体系都想裁撤,毕竟这个体系已经完全废了。至于南京那帮勋贵,这个自然要重新找人继承,好歹也是与国同休的,但徐弘基那些人死了也是罪有应得,这个镇南王没做错,所以南京那些勋贵继续留着,一家找个小孩出来继承,但他们的俸禄由镇南王负责……

  给不给的都算在杨信头上。

  怀远侯,诚意伯两家调往京城,这些忠臣不能亏待了。

  另外明确规定镇南王所辖兵力为五步一骑六个军,反正杨信也不在乎这个,他的民兵体系根本不用在乎常备多少军队,需要时候能迅动员起多少才是最重要的。

  但总督沿海军务不变。

  也就是说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仍旧归镇南王节制。

  这时候南洋水师已经回来了,之前刚刚还按着郑芝龙和颜思齐暴捶一顿,把福建水师打得不敢出厦门,据说颜思齐的把兄弟杨天生,被南洋水师的战列舰轰死了。

  不过北洋水师移驻舟山……

  估计天启是想自己干,这次北洋水师表现突出,无论炮轰吴淞口还是封锁浙江沿海,甚至登6强攻,都展现出海军的作用。

  天启应该想搞自己的。

  毕竟无论北洋还是南洋,都是杨信的亲信,他很难拉拢过去,

  请收藏:https://m.bq6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