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二四章 人民的汪洋大海_大明之五好青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甚至走盱眙也很简单,直接走浮桥就过淮河了,但现在却不得不在淮安面对正在越来越多的父老乡亲。

  就在他挑开那些军官的时候,旁边几个同样跪着阻拦的老头清醒过来,一下子扑上去,瞬间抱住了他的腿,一看这白苍苍,镇南王吓得赶紧停下,但还没等他把这些人推开,周围一片白头汹涌而至,迅把他淹没在其中……

  “诸位老人家,你们不要这样!”

  镇南王虚弱无力地说道。

  “大王要走,就从老朽身上踏过去!”

  抱着他腿的老头,就像某些为老不尊的一样嚎叫着。

  然后其他老头一个个抱腿的抱腿,拽胳膊的拽胳膊,还有人干脆抱腰,一个个鼻涕眼泪齐下的嚎叫着,迅把他一身郡王的蟒袍搞得仿佛乞丐装,可怜的镇南王此刻彻底无力挣扎了。

  “大王,不能走啊!”

  “大王,别抛弃我们!”

  ……

  然后周围哭嚎声更响了。

  别说是老头了,甚至很多老太太都涌向他,还有一些小孩哭着上前。

  这是绝对真心实意的,作为最后加入镇南王控制区的淮安一带,这些百姓那真的是被幸福砸头上了。

  尤其是那些盐户,按照新的盐法他们彻底摆脱了过去的苦日子。

  天下最苦者灶户,这可是文官自己说的,过去他们受官员,富灶,盐商重重压榨,尽管在湖广一斤盐就得几分银子,但在这里一两银子能买一千斤。

  盐比粮食还便宜……

  实际上以当地米价,一斤米都能换差不多十斤盐。

  号称贱如沙子。

  但镇南王强行规定了盐价,无论米价如何变化,始终就是按照一引盐一石米的价格。

  据说这是太祖时候的制度,镇南王只是恢复大明祖制。

  事实上也的确是。

  朱元璋时候就是这个规矩,盐户正课盐,也就是每丁额定一年必须上交的盐就是一引盐一石米,不管米价是多少,总之就是交一引正课盐换一石米,完成之后剩下就随便了,愿意接着制盐就接着,那个称之为余盐,和正课盐一样的标准由盐场收购。

  实际上杨信的盐业制度至少在盐场的确是和朱元璋差不多。

  只不过他收购是给银子而不是米,然后盐户拿着卖盐的银子,到同样他开的粮店去购买粮食,这样比朱元璋时候自由的多,毕竟盐户不只是需要米,他们还需要钱来买别的。如果粮价上涨那么盐的收购价也涨,米价跌,那么盐的收购价也跌,但无论涨还是跌,都必须维持一引盐一石米的比例,盐场也罢,粮店也罢,只要有打破这个标准的,那么盐户可以直接砸了。

  反正盐户也是民兵。

  他们手中也有武器,有这样的砸了也不犯法。

  实际上收盐的地方和粮店全都强制性建设成隔壁,无论哪边有违反的,盐户们立刻就能知道。

  另外杨信还规定只要盐户

  请收藏:https://m.bq6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