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七十七 霍公陈情泣殿堂 龙颜变色百官惊_水泊巾帼劫系列 共6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又不便发作。

  柴绍视而不见,继续奏道“贸然迁都,民心必失,纵然暂徙樊州,也不过是苟延时日罢了,况且…”

  柴绍顿了顿,抬眼瞄了一下御座,见并无异样,便一挺腰身,大声说道“况且,关中精锐尽付秦王,屯于柏壁;乘舆大动,百官出城,若刘贼遣兵渡河,蹑踪而来,千里旷野既无险可恃,更无城可凭,一旦兵锋相接,仪仗奔散,迁都之良愿顿成惊惧之梦魇!”

  说罢,柴绍“扑通”一声跪伏于地,行三叩九拜大礼,声音颤抖,情动于衷——

  “愿陛下抚察臣心,听纳诤言,安卧乘舆,坚守长安,令军民同仇敌忾,合力击贼,他日兵出柏壁,定能扫荡敌虏,一鼓作气夺回并州,光复晋阳!彼时,臣愿鞍前马后,扫洒衢道,率三晋万姓躬迎陛下于龙飞之地!”

  说罢,柴绍情难自抑,伏地哭泣,泪珠“哒哒哒”地滴落于殿中金砖上。

  ……

  殿堂静如旷野,落针可闻;群臣神情各异,百味在心。

  片刻之后,只见李渊从御座上缓缓起身,迈步向前,执事太监连忙伸手来扶,李渊一摆手,径自下了丹陛。

  玄色冕服宽袖大裳,革带玉珮叮叮细响,走到柴绍面前,李渊虚扶一把,说道“霍国公,平身入座吧!”

  看着泪痕斑斑的柴绍转身向席,李渊点点头,反剪双手,扫视众人,缓缓说道“众位卿家,是否立即迁都,适才的辩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知无不言,言者无罪,朕心甚慰,朕心甚慰呐!”

  李渊轻捋长须,向前踱了两步,扭头看了看众臣,说道“日前,平阳公主到大兴宫中来拜望,和朕提到了前朝的一段往事…”说到这里,李渊顿了顿,目光在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身上稍作停留,便迅即收回。

  “前朝大业年间,”李渊继续说道,“朕时任陇州刺史,偶得两匹汗血宝马,不想却被喜好猎鹰骏马的炀帝获知,寻个由头,便将朕问罪下狱;若非太穆窦皇后设法搭救,岂有朕君临天下的一日?”

  李建成与李元吉听闻,双双把头低了下去。听闻皇帝叫到自己,且是如此亲切,武士彟与裴寂不约而同地起身离座,跪伏于地,老泪纵横,哽咽不已。

  “那时,朝中百官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李渊伤感无比,抬头眺望殿外,喃喃说道,“咱们在晋阳起事,既为图存自保,也为保境安民,百战艰难,好不容易建立了大唐,不再任人宰割!”

  说到这里,李渊泪花打转儿,喉头一哽,停顿片刻,看看群臣,才继续说道“可是,咱们这朝堂上,有些人似乎忘记了那些峥嵘岁月,忘记了那些刻骨离乱——官做得大了,便想着永保禄位;权握得重了,便想着荫封子孙!”

  听到皇帝话中有话,弦外有音,群臣纷纷起身,“哗哗”一片,跪伏听训。

  “诚然,在今日之朝堂上,众卿家可畅所欲言,并无显戮之忧,”李渊话锋一转,冷峻透骨,“可是,放眼关外,虎狼眈眈,欲噬我肉,饮我血者,比比皆是!”

  眉头一横,盯着众人,李渊厉声问道“迁都,可让人放我一条生路吗?迁都,我李唐还有回天之力吗?迁都,究竟是存了谁,亡了谁?!”

  见龙颜骤变,不寒而栗,先前赞同迁都的群臣伏在地上,背心沁汗,哆嗦不已。

  李渊一拂宽袖,大步踏上丹陛,重回御座,目光凛凛,盯着大殿上跪伏的百官,高声说道“朕非昏主,亦不暴虐,却还有自知之明!先前论说迁都,形势所迫,情非得已!如今思来,唯有固守京师,力战并州,方能一解危局,扫荡群丑,重拾山河!”

  武士彟听闻,挺直腰身,跪在大殿中举手过顶,高呼道“陛下圣鉴,独照乾坤!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文武百官群声应和,如山呼海啸一般,震得大殿藻井“簌簌”直响……

  。牛牛小说

  请收藏:https://m.bq6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