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 北海郡邑黄巾满 孔融襟抱称名儒_三国之最风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事迹,听了他两人居然顺道去见了见孙嵩,不由看了看荀攸和荀贞的面色,心中想道:“孙嵩之所以扬名是因为他救了赵岐,而这赵岐之所以亡命是因为得罪了唐衡的兄长,这唐衡说起来可是文若的妻父,也不知公达见了孙嵩后尴尬不尴尬?”

  唐衡是颍川人,他老来得女,本想嫁到汝南傅家,但为傅家所拒,於是找上了同郡的荀家。唐衡和徐璜等四个宦官合称“五侯”,势倾朝野,时为荀氏家长的荀绲为保宗族,迫於无奈,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把这门亲事定在了那会儿还很小的荀彧头上,后来荀彧长大,唐家的女儿也长大了,便在几年前两人成了亲,——诸唐虽早死灭,唐家的权势也早就没了,可既然答应下来了,不管是被迫还是真心,作为州郡冠族、世代经书传家的荀氏却不能违背承诺。

  因是,程嘉有了“也不知荀攸见到孙嵩后尴尬不尴尬”之念。

  实际上,也没什么可尴尬的。

  荀氏高门,世代清名,和唐家的这个姻亲是在被迫的情况下结的,此事世人皆知,唐家势衰后仍实现承诺,没有悔婚,更是值得称赞,那唐家做的恶事是唐家的事,和荀氏没甚关系。

  却说荀攸、陈群没能见到孙乾,荀贞也不以为意,他对孙乾的事迹所知不多,印象中此人似也没有什么特别杰出的才能,能见到自是最好,见不到也没关系。

  说完见孙嵩的经过,荀攸、陈群又说了点路上见闻,话锋一转,说到了在剧县拜谒孔融的事。

  荀贞说道:“北海贼剧,孔君今守郡任,压力定大。公达、长文,卿二人观孔君气色如何?”

  荀攸答道:“我观孔君虽是因受董卓之害而不得不赴北海就任,但面对肆虐的黄巾,他却毫无抱怨,而是慷慨气烈,有举军曜甲,荡平贼寇,安境保民之意。”

  孔融本就自诩才高,今年又才三十多岁,正当壮年,有此壮志实属正常。

  荀贞一来知孔融后来在北海平贼的下场,二来他久经沙场,更也清楚击贼平乱不是那么容易的,於是问道:“北海久受黄巾之害,郡县残破,而北海黄巾众多,击之恐不易。孔君到郡后有何施政?军略如何?卿二人可曾问过?在郡府又可曾有过什么见闻?”

  “孔君到郡后,先收合士民,聚兵讲武,修城崇学,礼贤敬士,又驰檄飞翰,与州郡通声气,共谋击贼。”

  收合被黄巾击散的士民,修城崇学,礼贤敬士,这是内政;聚兵讲武,这是军事;驰檄飞翰,这是外交。

  这几条看来不错,换了荀贞也会这么做,可说到底,这几条只是“纲领”罢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看在这几条“纲领”的指导下具体实施出来的成效。

  荀贞问道:“孔君聚合了多少士民?募集的郡兵甲械如何?战力如何

  请收藏:https://m.bq6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