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零二章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_大明之五好青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很快南京六部尚书就被请到了都察院,甚至还包括几个侍郎和其他衙门的官员。

  反正这段时间天下太平。

  南京这些官员基本上都在无所事事中……

  实际上他们并不是说养老院,南京六部都有各自的职责,甚至在一些权力上还是独立于北京六部的,但也仅仅是一部分,总得来说这六部就是一个理论上与北京六部平级,但只能行使部分区域内的部分权力的衙门,而且这部分权力里面还有部分得经过北京六部的覆议。

  后者不同意他们还是不能干。

  不过总的来说,他们比南京都察院要强一些,后者里面除了提督操江有实权外剩下就是纯粹嘴炮了。

  适合那种有名望,需要尊敬,但最好别让他管事的。

  比如万历一翻身,立刻就把海瑞供在这里,让这个大明官员们必须仰视的象征释放光芒……

  但只需要被仰视就行了。

  他要是走下来做什么,那就属于妖异了。

  “荒谬,若这大同国一书大逆不道,那我等圣贤弟子皆为大逆不道,老夫明日就将寒舍改名大同。”

  工部尚书张辅之怒道。

  他是太仓人。

  “杨都督,做人当适可而止!”

  兵部左侍郎徐必达鄙视地看着杨信说道。

  他是嘉兴人。

  “就是,杨都督你把郑谦止害的难道还不够惨?”

  刑部右侍郎周希圣说道。

  他是零陵人。

  而且和杨涟交情很好。

  “周侍郎,你说话要负责,怎能凭空污人清白?杨某此举完全出于对陛下对大明的忠心,至于郑鄤乃咎由自取,他自己犯了逆案,被流放海岛已经是陛下恩典,杨某还向陛下求情呢,要不然他得满门抄斩,怎么就成杨某害得他,周侍郎身为刑部侍郎,难道就是这样执法?”

  杨信义正言辞地说道。

  “思白兄,此乃礼部之责,思白兄一言决之即可。”

  湖州籍刑部左侍郎沈敬炌看着礼部尚书说道。

  好吧,礼部尚书是董大师。

  “董公,您是拙荆授业恩师,杨某当以尊长事之,您来做这个决断!”

  杨信同样说道。

  董大师颇为尴尬地看看众人,所有人的目光全都盯着他,实际上他很清楚这些人反对的是什么,要说郑鄤这本大同国,的确有些内容过于大胆,说大逆不道也能沾边,事实上之前礼部就讨论过这个问题。但郑鄤在江浙士子心目中俨然圣贤一般,封禁肯定会惹来众怒,所以也就装聋作哑,现在之所以一个个突然都力挺郑鄤,只不过是因为提出封禁的是杨信。

  这种时候谁附和谁就是阉党……

  “思白公,下官倒是觉得杨都督所言不无道理。”

  旁边礼部右侍郎魏广微说道。

  好吧,阉党还是有的。

  “哪里来的不无道理?若连大同二字都不敢说,我等何颜以圣贤弟子居之?”

  光禄寺卿刘宪宠怒道。

  他是慈溪人

  请收藏:https://m.bq6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